河北省组织工作会议强调,“分级分类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平台或管理台账”“探索流动党员双重组织生活制度”。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廊坊市位于京津雄“黄金三角”核心区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为人员流动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产生了大量频繁往返于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候鸟型”流动党员,面临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集中、服务难保障等问题。近年来,廊坊市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摸排、管理、教育、服务的新模式,聚焦难点攻坚,推动教育管理工作提质增效,将流动党员集结在党旗下,凝聚成先锋队。
一、坚持部门联动、协同发力,破解“去向难掌握”问题
多措并举及时将流动党员纳入组织视野。一是协调联动查。市委组织部与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建立沟通对接机制,定期对外来常住人口和就业群体政治面貌进行调查登记,并与党员信息系统比对核实;结合人口普查、疫情防控人员摸排等工作,动员相关部门、党员志愿者联合排查党员流动情况;发动重点企业、商会、行业协会和驻外地办事机构设立流动党员登记点,协助开展摸排,多渠道准确掌握流入和流出党员底数。二是数据筛选查。每季度进行大数据分析,比对筛选市域内流动党员,及时入库管理;在居住证、通勤证、小区出入证等线上办理APP、小程序增加政治面貌模块,收集流入党员信息,提供基础数据参考;建立市域范围流出党员管理共享台账,全程记录流出党员党组织隶属关系、流动轨迹和参加组织生活等数据信息,全面掌握党员外出期间现实表现。三是定期全面查。每年一季度开展“拉网式”排查,通过走访摸排、张贴公告、发放《致广大流动党员的一封信》等方式,在全市广泛开展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的“双找”活动,确保流入党员应统尽统;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街巷观察哨作用,定期对辖区外出和外来党员登记,及时准确掌握党员流动动态。
(资料图片)
二、坚持完善机制、建强组织,破解“管理难落实”问题
从组织接收到作用发挥,加强“全链条”管理。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廊坊市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办法(试行)》,健全组织关系转接、登记接收、教育培训等相关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四个及时”“六个加强”措施;建立流出党员“三个一”管理措施,即签订一份《流动党员党性承诺书》、建好“一本台账”、开展“一次走访”,不断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保障。二是优化组织设置。多元化设置党组织,推动两新组织“应建尽建”,让流入党员“有家可回”,如成立顺丰速运集团河北首家企业党委,400余名流入党员“安家落户”;依托行业协会、园区企业、楼宇商圈等,组建流动党员党组织14个,对300余名流入党员进行有效管理;依托在京企业成立市级驻京流动党员党委,各县区成立驻京流动党员党支部,进一步加强在京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保障,以组织覆盖带动管理覆盖,确保流动党员“流而不失”“流而不散”。三是强化作用发挥。选拔流入党员担任街道(社区)兼职网格员,通过参与基层治理、疫情防控和服务群众等工作,强化“主人翁”意识;利用节假日集中返乡时机,组织开展座谈交流会,鼓励流出党员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增强服务家乡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将在协同发展、创新创业、服务民生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流动党员纳入“两优一先”评比表彰范围,先后评选出50位市级“流动党员先锋”,激励他们自觉站排头、扛红旗、当先锋。
三、坚持因类施教、精准滴灌,破解“教育难集中”问题
探索建立流动党员“点餐”、组织部门“送餐”的教育培训新模式,满足流动党员个性化学习需求。一是广泛征集流动党员学习需求。定期向流动党员发放征求意见表,收集有关学习内容的意见建议,提高学习教育针对性;以支部为单位,定期听取流动党员工作情况,根据工作实际,合理调整学习计划,为流动党员量身定制学习内容,确保流动党员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二是及时做好流出党员“跟进教育”。建立云端学习机制,依托各级远教平台、组织部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载体,定期推送时事政策、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家乡动态等信息,开展线上理论学习和线上组织生活;对照党员职业、文化程度等特征,精心选定学习内容,采取邮寄培训资料、行前及返家谈心谈话、委托代培、节假日返乡集中培训等方式,创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提升教育吸引力感染力。三是扎实做好流入党员“就近教育”。要求流入地党组织落实日常教育管理责任,组织流动党员就近就便参加组织生活;根据流入党员工作生活实际,组织开展专题党课、技能培训和公益服务等活动,着力提升党性修养、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定期督导检查,坚持送学、促学、督学,推动流动党员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四、坚持健全体系、建强阵地,破解“服务难保障”问题
完善关心关爱措施,扎实做好服务工作,解除流动党员后顾之忧。一是加强联系指导。建立“县级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基层党委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基层党支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点”三级服务体系,市县组织部门定期调度,基层党组织分片管理、专人联络,为流动党员做好各类日常服务;实行“1+N”结对联系制度,流出地党支部委员每人联系1—3名流出党员,定期通过电话、微信或走访等形式,了解流出党员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在组织部门微信公众号开辟流动党员线上咨询专栏,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及时为流动党员排忧解难。二是加强阵地建设。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各类阵地服务效能,在商贸楼宇、物流园区等流动党员聚集地,设立咖啡屋、读书角、休息室等流动党员服务站点200余个,让流入党员学习有场所、休闲有去处;依托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流动党员服务站点1000余个,选派2040名联络员逐人包联,及时提供技能培训、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提升流入党员归属感和融入感。三是加强示范引领。倾力打造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示范点,如永清县投资110万元,建设云裳小镇党群活动中心和流动党员之家,出台流动党员子女入学、医疗保障、住房租购等“十项服务举措”,让流入党员“流而有家”;文安县河北天环冷链公司建设流动党员服务站,制定流动党员“223工作机制”,开设“两个课堂”、开展“两项帮扶”、实施“三大行动”,帮助流入党员解决生产经营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寓教育管理于贴心服务中;大城县依托普莱斯德建设(北京)有限公司,建立大城流出党员服务点,坚持“你需要、我呼应”,定期开展“老乡恳谈会”,及时协调解决县域流出党员诉求,营造关心关爱流动党员浓厚氛围。
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实践中,收获了宝贵经验和深刻体会:一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各地各部门形成合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思维、系统方法,凝聚流入流出地相关部门工作合力,形成“全链条”管理工作闭环。要建立双地共管制度,流出地党组织要跟进做好教育培训和管理服务,流入地党组织要协助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双地党组织要密切配合、共同负责。要进一步发挥流动党员所在企业、所在社区、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各方作用,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参与,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有形有效”覆盖。二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探索新举措。流动党员个体差异大、流动性强、可控性弱,传统党员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工作实际。要主动识变、“摸清病灶”,深入开展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专题调研,全面梳理在动向掌握、组织建立、活动开展、作用发挥等方面的短板不足,精准识别新特征、新问题、新挑战。要科学应变、“对症下药”,聚焦优化组织设置、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创新活动形式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形式、新举措,不断为流动党员精神“补钙”、头脑“充电”、能力“加油”,永葆流动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三是必须坚持服务理念,用真情赢得信任凝聚人心。服务走心才能暖心。流动党员常年在异乡工作生活,与普通党员相比,对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期望值更高,更需要得到党组织的关心关爱。要建立完善常态化服务和权益保障机制,用心用力用情解决流动党员急难愁盼问题,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能够舒心、安心、放心地工作和生活,自觉自愿融入组织、接受管理、服从安排。要建好沟通交流、学习教育和发挥作用“三大平台”,完善表彰激励制度,让流动党员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不断强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必须坚持久久为功,锚定目标常抓不懈。流动党员工作地、生活地变动频繁,长期处于流动状态,这就决定了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坚持长效常态、常抓常新。要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着力破解人员配备、经费保障、阵地建设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夯实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基础。要进一步强化考评管理,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考核体系,推动各级党组织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提升党员队伍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
(供稿:河北省委组织部 廊坊市委组织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