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 正文
首都博物馆明清道释画展全本上线|今日讯
发布时间:2023-05-19 00:03:11   来源:首都博物馆  

图录封面

随着“画中三千界——首都博物馆馆藏明清道释人物画像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同名图录同期面世。这些精美的画作既是仰观古人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探赜古人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思想世界的“通幽之径”。

本着全面服务公众的原则,首都博物馆官网已经上传图录的全本内容,读者可以点击文章下方“阅读原文”免费下载。


(资料图片)

书影、插图、内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道释人物画像是一类传统宗教美术,首都博物馆馆藏有大量的明清道释人物画像,其中水陆画占比最多,数量千余幅。水陆画专门为水陆法会而绘制,其内容则源自水陆仪轨与社会信仰,具有仪式功能,按照坛场图所规定的方位悬挂。只有将水陆仪轨、坛场图示与水陆画三者相结合,才能够全面了解水陆画的画面内容及制作用途,了解水陆画的使用原境,了解古代水陆法会的盛况。

全书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馆藏水陆画中有三幅《水陆缘起图》,分别为明万历年间由慈圣皇太后敕造的《水陆缘起图》(简称慈圣本)、明万历年间山西介休县净土寺绘造的《水陆缘起图》(简称净土寺本)和明天启年间绘造的 《水陆缘起图》(简称天启本)。此三幅图虽然都为水陆缘起题材,可是依据的仪文及粉本皆有所不同,图录中以一篇学术文章围绕这三幅绘画开展了深入的讨论。

论文书影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首都博物馆藏

明万历年间慈圣皇太后款

《水陆缘起图》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首都博物馆藏

明万历三十六年山西介休县净土寺

《水陆缘起图》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首都博物馆藏

明天启七年

《水陆缘起图》

不同于前代的水陆画体裁以寺观壁画居多,明清时代的水陆画多为卷轴或纸板牌装。此次展览将道释人物画像分明代、清代两部分进行呈现。

明代水陆画通常依据粉本绘制而成,由于粉本代代相传,因此相同题材的水陆画构图较为相似,但由于受到不同画师个人风格的影响,水陆画也会呈现出各式样貌。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摩醯首罗尊天像》

绢本

纵 154.2 厘米,横 78.5 厘米

清代道释人物画像现存数量较多,其中清代水陆画基本因袭了明代水陆画的绘制粉本,保留了一定的明代风格。但不似前代水陆画那般精美恢宏。清代水陆画更多的是追求风格的华丽工整和敷色明艳浓丽,装饰性强,画面中较少有留白。用笔较前代略为简化,画韵甜润,在整体表现上更趋于民间化、世俗化的倾向。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南无贤善首菩萨》

绢本

纵 214 厘米,横 102 厘米

作为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的宗教盛会,民间的信仰、价值观念及其他工艺美术的技法等也随之融汇在这一时期的水陆画中。水陆画工多来自民间,他们在进行创作时也加入了许多民间信仰的因素,为研究民间信仰提供了依据。这无疑赋予了水陆画更为宽广的文化内涵。

图录内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展览为观众呈现的明清道释人物画像包含皇家敕造、民间捐制、文人情怀等多种风格与类型。取名“三千界”,以形容明清道释人物画中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皇家的富贵气象、民间的至诚祈愿、文人的飘逸绝尘,于五色纷披中融入了佛国三千界、仙家十二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展览的内容通过图录得以留存,以促进更多的学者深入发掘水陆画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并以此促进水陆画的研究和保护。

送书活动

如果您有对展览或是水陆画的独到见解,欢迎给我们留言,我们将从中随机抽取五名幸运者,送出《画中三千界——首都博物馆馆藏明清道释人物画像展》图录实体书一本。

全本图录可在

首都博物馆官网免费下载

(点击文章下方“阅读原文”免费下载)

撰稿:孙珂、张明

摄影:张京虎

编辑:任祥清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器材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295 911 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