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 正文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设计_《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发布时间:2023-03-23 17:55:00   来源:互联网  

1、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  一、教学内容分析


(资料图片)

3、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内容。通过观察现象总结向性运动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弄清生长素发现过程及其作用。重点介绍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呈现科学知识的部分并不多。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就是其中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本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关,对理解适应性等有重要意义。生长素的内容牵涉到植物的个体发育等内容。

4、  二、教学目标

5、  知识与技能

6、  (1)识记向性运动的概念。

7、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学科王

8、  (3)理解植物向光性原因,生长素产生、分布和运输。

9、  过程与方法

10、  (1)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

11、  (2)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王

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  (1)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观察、假说、实验验证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14、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使一个继承、修正、补充、创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15、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6、  本校绝大多数学生生长在农村,对于植物向光性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接触,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增强,面对新奇而富于思考的问题,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学生对求解向光性成因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础。

17、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8、  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以及对几位科学家和他们所进行的实验的介绍。使学生体验科学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会知识的得出过程。

19、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20、  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1、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22、  难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3、  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24、  六、教学过程

25、  创设问题情境投影展示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组织学生讨论教材“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分组讨论后回答

26、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27、  教师简单总结,并给出植物向光性的定义

28、  理解向光性的含义

29、  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向光性

30、  问题:你有没有想过植物为什么会向光生长?科学家们又是怎样研究这一问题的呢?

31、  思考

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投影展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34、  实验1和2对比说明了什么?

35、  实验3和4中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的尖端和下面一段?

36、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分?

37、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8、  给出达尔文的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

39、  过渡语:达尔文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他结论中所说的刺激是否能由尖端产生向下传递呢?要证明该如何设计实验?

40、  展示鲍森。詹森的实验示意图,提出问题:通过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1、  肯定学生的结论并进一步提问:尖端产生的刺激能传到下部,那么它为什么能使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呢?

42、  展示拜耳实验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43、  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中进行?

44、  通过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45、  讲述:通过以上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其化学本质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证明

46、  展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47、  此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48、  通过此实验能否知道尖端产生的是什么物质?如何才能确定?

49、  讲述: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50、  那么生长素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如何才能确定?

51、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52、  讲解:植物激素的概念,介绍其他植物激素名称

53、  过渡: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植物体还有哪些部位可以产生生长素,产生后分布在哪?如何运输?

54、  引导学生总结: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方式、分布及影响因素,讲解极性运输

55、  课堂练习:学生讨论49页技能训练

56、  课堂小结

57、  布置作业

58、  七、教学评价设计

59、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组长,课上由组长统计组内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60、  课堂结束时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性检测,检查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

61、  八、板书设计

62、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63、  一、生长素的发现

64、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65、  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66、  生长弯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段

67、  生长素成分

68、  化学本质:吲哚乙酸(iaa)

69、  生长效应物: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70、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71、  二、植物激素

72、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73、  化学本质吲哚乙酸(iaa)

74、  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75、  运输特点极性运输

76、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77、  分布相对分布在生长旺盛的细胞组织

78、  含量极少

79、  作用效果显著

80、  九.教学反思

81、  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培养学生科学

82、  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讲授本节时,以学生亲眼见到的一些向光性运动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内部原因的欲望为动力,按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并在每个问题学生解决之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科学家的实验,加以验证。这样,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学生都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树立学生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意志。

83、  用flash课件演示生长素发现的实验;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不均匀分布变静态为动态,弥补图形静止不动的缺陷,更加直观。但这样处理也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不容易引起对知识的学习记忆。

84、  授课中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得出都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容易。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修正部分内容。

85、  一、目标

86、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87、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88、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89、  二、重点和难点

90、  1.教学重点

91、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92、  2.教学难点

93、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94、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95、  三、课时安排:

96、  1课时

97、  四、教学步骤

98、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99、  1.弯向窗外生长。

100、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101、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102、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

103、  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

104、  〖板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05、  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106、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107、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108、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109、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110、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11、  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112、  (让学生分别回答。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113、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114、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115、  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

116、  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

117、  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

118、  (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

119、  单一的变量

120、  要有对照组

121、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22、  2.提示: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123、  3.提示:没有。他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这个推断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想像力。

124、  〖讲述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

125、  〖板书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126、  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27、  设计实验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

128、  〖板书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29、  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130、  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

131、  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

132、  〖技能训练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133、  1.提示: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134、  2.提示: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135、  3.提示: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器材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295 911 578@qq.com